传统殡葬仪式流程大致为:
送终——老人生命垂危之时,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,听取遗言,直到亲人去世,这在习俗中称为"送终"。
报丧——逝者咽气后,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,或登门通报死讯,对远方的亲友,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。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,戴孝帽,到了别人家,不能进门,有人来迎接时,无论长幼,都要叩首。
入殓——逝者入棺前,要为之整容,如剃头、刮脸、换擦洗身、穿寿衣等,然后再以白绸(有的地方?也用纸钱)掩面。
守铺——逝者家人在老人去世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,要昼夜轮流守护在逝者铺侧,以示服孝,叫做"守铺"。逝者入棺之后,家人守护、睡卧在棺旁,叫"守灵",也叫"困棺材"。
搁棺——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,因此,可能要停枢在家,称为"搁棺"或"停棺"。"搁棺?"的风俗,在古代常见,一般要搁七天,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,几个月,现今则不常见,即使搁棺,时间也不长。
居丧——居丧是指逝者家人后辈自逝者断气时起服丧。男子不要穿华丽的衣服,穿草鞋(现在已不常见);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,脱下彩色衣服。
吊唁——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,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。吊唁时,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,吊唁的礼数,方式也不同。?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,首先要哭悼,然后问明死因,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。
接三——接三也叫"迎三"、"送三"。民俗认为,人死了三天,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,或者被神、佛的使者迎接去了。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,但若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,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,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,进入天堂。相对于神来说,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;相对于死者亲友,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?入天堂。因此,这个仪式叫"迎三",也叫"送三"。
出殡——出殡又叫"出山",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,叫做"开殃榜"。出殡之前,先要辞灵。先装"馅食罐",把*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,出殡时,由大媳妇抱着,然后埋在棺材前头。然后是"扫材",即把棺材头抬起,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,然后用新笤帚、?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,倒在炕席底下,取"捎财起官"的意思。
落葬——到达墓地后,再次整理墓坑,把随葬的馅食罐、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,扫去脚印,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,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,由丧主铲土掩棺,并堆土成坟堆。
居丧——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,须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,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。这就是居丧。
现代追悼会的仪式大致为:
①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,并发给白花功黑纱。迎候者一般为丧家委托的亲友。
②宣布追悼会开始,奏哀乐。
③宣读悼词。
④来宾致衰辞或发言,宣读唁电、唁函。
⑤众人绕遗体一周,向遗体告别。
⑥慰问逝者亲属。
⑦追悼会结束。
吊唁者要注意自己的穿着和谈吐,不可穿红戴绿,浓妆艳抹,不可三五成群,不可漫不经心,东张西望,行礼时动作要真挚自然。现在丧葬提倡不要穿白戴孝,只在胳膊上带一黑布,上面写一"孝"字,表示老人去世,自己正在孝期,还表示对亡者的哀思怀念。一般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去世后,举办追悼大会时,在场的同志胳膊上也都套戴黑布,表示对亡者哀悼,但不写"孝"字。?*后要强调的是现在大力提倡火葬,因此一些传统的丧葬仪式有些变化